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理念,营造浓厚学术科创氛围,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,2025年10月19日,学院举办了学术竞赛经验分享会暨博学科普讲堂。活动特邀创业学院2023级优秀学生代表郭耀昀担任主讲嘉宾。她以其丰富的竞赛实战经历,围绕项目的重要性、如何获得项目以及项目启动后的工作思路等展开经验分享。本次分享旨在引导学院2024级本科生从创新创业视角重新审视学科竞赛,探索专业发展的无限可能。
(图1-分享会现场)
分享会伊始,郭耀昀便引导同学们像新闻人一样思考。她指出,“一个好的项目基本上决定了最终下限”,寻找竞赛项目与挖掘新闻线索异曲同工,核心在于价值判断。新闻专业培养的信息敏感度与社会洞察力正是甄别项目潜力的关键。这需要综合考量项目的创新性、可行性以及现有基础,如专利、论文和过往奖项等。
那么,如何获取一个具备潜力的优质项目?她条分缕析,为同学们指明了三条清晰路径:其一,主动联系导师,充分利用导师手中的丰厚科研资源与前沿课题;其二,虚心请教前辈,积极联络在竞赛领域经验丰富的学长学姐,以谦逊好学的态度争取学习与参与的机会;其三,开拓多元渠道,校园集市、学科QQ群等皆可成为获取项目信息的重要平台。

(图2-郭耀昀与同学们交流备赛经验)
在明确项目获取来源后,郭耀昀进一步分享了在项目实操阶段的工作思路。她精辟地将团队工作概括为“写文稿”、“路演”、与“杂活”三大板块。
“写文稿”是项目的基石,本质上是一次深度报道写作,需精心打磨商业计划书、策划案等核心材料;“路演”则是项目成果展示的关键环节,尤其是对上台答辩的PPT要求极高,直接关系到最终的评审印象;对于那些看似琐碎的“杂活”,郭耀昀幽默而又深刻地总结道,团队成员应“刷存在感,眼里有活”,以主人翁精神主动承担任务,保障团队高效运转。同时也提醒大家,不必焦虑专业知识的一时不足,而应秉持“在干中学,在学中干”的理念,在实践与知识的结合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水平。

(图3-同学们认真倾听)
分享会的尾声,郭耀昀与台下同学们畅谈“对于比赛的态度”,就参赛心态与学业规划分享了深刻的见解。她勉励同学们“不能因迷茫而放弃”,感到困惑时专注学习提升自我是最有效的应对方式。她进一步鼓励各位尽早明确方向,以清晰的规划引领未来的长远发展。
本次经验分享会有效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与发展路径,既发挥了激发创新意识、传承实践经验、营造研学风气的重要作用,又体现了学院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的持续努力。今后,学院将继续链接各类资源,打造务实的学习氛围,为学院学子提供更多参与各类学术竞赛活动的平台。
通讯员:冯楠稀
摄影:刘婷
编辑:林梓弦
审核:靳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