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国际盲人节到来之际,为增进大学生对视障群体的理解与共情,推动残健融合的校园文化发展,社会工作协会于10月30日在南湖校区举办了“非视觉”摄影大赛。活动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,大家通过听觉、触觉等感官重新“看见”世界,走近视障人士的生活体验。

活动伊始,主持人周何慧子播放了盲人摄影师李娜的访谈片段,阐释了“用非视觉视角发现世界”理念,并介绍了活动规则。参与者分为“摄影师”和“引导员”两类角色。摄影师戴上眼罩,模拟视障状态进行拍摄;引导员则负责路线规划、拍摄辅助与安全保障。随后,各小组按不同路线在校园中展开拍摄。从树木的纹理、石径的触感,到建筑的轮廓,参与者在非视觉状态下捕捉画面,感受环境的细微变化。


拍摄环节结束后,活动进入作品初选与感受记录环节。引导员提交4张代表作品,摄影师全程不参与筛选,保持对照片的“未知”。同时,各组通过文字和绘画记录体验。如摄影师刘梦俊毅写道:“伸手触摸树皮时,我想这树应该和我一样,在我用触觉感受它的存在时,它也感受到了我,用触觉相碰,用心相遇。”引导员补充道:“当时我和摄影师感受到树荫的凉意,摄影师突然说‘我们旁边有树木吗?我想摸它’,右手小臂弯处的手由紧紧抓住不松手,变为轻轻搭上,从容向前走,在大自然中我们会生发面对未知的勇气。”



最后的作品揭幕与分享会上,摄影师们首次“看见”自己的作品。分享过程中,刘梦俊毅看到自己拍摄的“树皮特写”时惊讶不已:“我以为会拍到整片树林,没想到是局部纹理,但触摸时的厚重感和照片里的质感完全契合。”邱凌云则在看到“石径旁的小花”时感叹:“花瓣像薄纱,我想象它是白色的,照片里果然是浅白色。”摄影师田婧雅提到:“一切熟悉都变得陌生,戴上眼罩后判断力也随之下降,不敢轻易决定自己的方向和步伐。”引导员林熙语则说:“没有想到寻常的道路对蒙着眼睛的同学会是这般陌生,即使是地上再不起眼的小坑小洼,也要为蒙眼者指出来。”



“非视觉”不是“无视觉”,而是用更多元的感官打开世界。当我们暂时“失去”视觉,反而能“看见”平时忽略的细节。此次活动不仅让参与者体验了独特的摄影方式,更在残健之间搭建起一座共情的桥梁。未来,社会工作协会将继续聚焦残障社会工作,着力打造更具针对性与影响力的特色助残项目,为构建包容社会贡献力量。
通讯员:李金瑶、胡绵
摄影:强麒润、黄锦、徐怡涵
编辑:林梓弦
审核:靳敏